吴永强:追昔不忘过往情 抚今志在未来路——四川美术七十年回眸

2023年,四川省文联迎来70周年华诞。在文联的领导下,新中国的四川文艺事业也走过了70载不平凡的历程。美术作为一种视觉文化,既是整体文艺事业的一部分,又是文艺事业发展的形象表征,往往能以具体的视觉形象,反映出艺术与时代共振的发展节奏。回顾自省文联成立以来的四川美术史,我们发现,在20世纪50-80年代,每一个十年,似乎都能找到一件具体的作品,来代表这个时代的气象。而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时代气象就被寄存于众多作品中了。这反映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术发展的多元生态和时代生活的丰富性。可喜的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主题性创作再次形成焦点,在四川美术中奏出了主旋律高昂的乐章。

 

20世纪50年代:李少言《西南人民四十年来的愿望实现了》(1953年)

1950年1月2日,中共中央采纳西南局的报告,决定兴建成渝铁路。6月15日,成渝铁路开工建设,1952年6月13日竣工。成渝铁路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完全自行设计和采用国产材料建成,建设工期也比原计划缩短了3个月。它的建成投用,不仅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创举,也吹响了建设大西南的号角,鼓舞了全国人民投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与豪情。四川美术界纷纷以此为主题展开创作。

 

在这一批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从延安成长起来的版画家李少言1953年创作的木刻版画《西南人民四十年来的愿望实现了》。该作描绘了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通车时各界群众参与庆祝的场面。画面中,人们围聚在刚刚建成的铁路两旁,近处是喜悦的面庞,远处是欢乐的队伍。此时此刻,天朗气清,彩旗飘扬,铁路伸向远方。作品以黑白分明的画面、刚健硬朗的线条、淡墨皴擦的影调、动静相宜的节奏,构成了真实生动的场景,渲染了梦想成真的欢乐气氛,把新中国建设史上难忘的一幕镌刻在了中国版画史上。

 

 

李少言《西南人民四十年来的愿望实现了》黑白木刻 26.5cm×64cm 1953年

2022年7月1日,成渝铁路迎来70岁生日。中国邮政发行纪念封,选用了李少言先生的这一幅经典作品作为主体图案,从而抚今追昔,唤起了新时代人们对新中国不平凡岁月的怀想。

 

20世纪60年代:李焕民《初踏黄金路》(1963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1959年起,西藏各族人民先后经过民主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雪域高原上的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被空前激发起来。李焕民1963年创作的版画作品《初踏黄金路》,以一个丰收者的喜悦场面,反映了藏族同胞翻身得解放的美好与幸福。

 

 

李焕民《初踏黄金路》套色木刻 55cm×49cm 1963年(中国美术馆藏)

 

作品以套色木刻的形式,描绘了藏族妇女运送粮食的情景。画中,田野广阔,道路纵横。藏族妇女们手牵驮着青稞麦垛的牦牛,朝着观者的方向走来。她们身材健壮,步履矫捷,脸上洋溢着轻快的微笑。金色的道路,在其身前身后蜿蜒伸展,绵延无尽。画面语言简练,刀法豪健,构图疏密有致,空间层次分明。橙色、藏红色交错与对比的块面,配合黑色的线条,以一当十,烘托了形象的丰富感和画面的热烈氛围。虽然全画只有前景、中景与远景中的三个人物和牦牛,却有川流不息之势。作品以一个微观具体的场面,浓缩了时代宏阔的画卷,象征了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历史巨变,堪称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之作。

 

20世纪70年代:四川青年创作组《争分夺秒》 (1974年)

再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表现新人新事,是20世纪50-70年代四川美术积极投身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唱响时代主旋律的重要表现。到了70年代,反映大西南建设、讴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作品继续涌现。1974年由四川青年创作组集体创作的中国画《争分夺秒》,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作。

 

 

四川青年创作组《争分夺秒》水墨设色 1974年

 

《争分夺秒》取材于成昆铁路建设工地上的火热场面。前景中,两位工人突击队员互相配合,顶起钻机抢钻岩石。一位队员手腕受伤了,但他仍然咬紧牙关,单手托起钻机。一位女队员正在为他包扎伤口。男女队员的合作,也暗示了新中国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地位。远处,清运渣土的突击队员们推着手推车,正在多拉快跑。全画按照前、中、远景的空间秩序,形成构图的张力。前景人物顶天立地,中景人物形成缓冲,远景人物起到了平衡力向的作用。画面造型坚实,笔墨简洁,构图集中,气场饱满,充满了英雄主义气质。

 

成昆铁路始建于1958年,中途由于许多复杂原因多次停工又复工,1970年7月1日全线竣工,成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进入21世纪,国家开始谋划成昆铁路的复线改造工程。2007年10月18日,复线改造首期工程,即成昆铁路复线广昆段开工,历时15年,2022年12月26日,成昆铁路复线全线正式开通运营,从而使成昆铁路跨越世纪,成为新中国辉煌建设历程的符号化见证。《争分夺秒》一画,反映了人们在这伟大历程中所经历的曲折、磨难与艰苦卓绝。

 

20世纪80年代:罗中立《父亲》(1980年)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伴随着中国文艺春天的到来,四川油画以乡土现实主义在中国美术史上异军突起。罗中立创作于1980年的油画作品《父亲》代表了这一趋势的来临。作品采用领袖像尺寸、超级写实主义画法,描绘了一位现实生活中的老农。那是一位备受生活煎熬的农民,一个在生存的重压下变得苦恼、卑微而迷茫的父亲。画家一丝不苟地刻画布满他脸上和手上的皱纹,就好像在细数岁月的年轮,诉说嵌入年轮中的沧桑与疾苦。画家说,他要“给农民说句老实话”。通过这一句老实话,作品把我们的目光引回到了现实世界,看见了真实的农民、操劳的父亲和农村的贫困。

 

 

罗中立《父亲》布面油画 216cm×152cm 1980年(中国美术馆藏)

 

《父亲》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和理性反思,成为“乡土现实主义”美术经典之作。它以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复苏,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必然性与紧迫性;同时,它又以其植根生活、关注现实、为时代造像的精神,代表了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创新旗帜下的丰富与多元

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四川美术也与全国美术一道,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时期。四川油画以一批“新生代”画家为代表,告别了80年代的乡土模式,出现了反映青年一代城市生活体验的“心灵现实主义”风格。这一批画家一般经过正规美术院校训练,他们将创作主题聚焦于个人化的都市经验,反映近距离的日常生活,并以图像转换的语言方式,背离了80年代新潮美术的形式传统,推动了四川油画从现代艺术向当代艺术转型。同时,无论新一代还是老一代,四川各领域的美术家们都整体地受到当代艺术观念影响,通过门类跨界、综合媒材的尝试,来超越绘画、雕塑的单一性,扩大艺术表现力。此外,传统书画也继续沿着80年代的观念更新之路前行,并经常与油画、新媒介互动,从借鉴中寻找突破。因此,整个90年代的四川美术便呈现出在创新旗帜下的多元化发展局面。过去那种可以凭一位艺术家或一件作品来辨认一个时代的局面不复存在了。

 

2000年代:符号化与“卡通一代”

本世纪以来,四川美术在整体上延续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发展节奏。不过,它也同时遇到了两个新情况,一个是艺术市场的井喷,一个是高新科技的影响。这使它置身于消费文化与当代科技文明的双重语境。作为回应,四川美术开始出现两个现象:一个是艺术家部落化生存;一个是图像化与符号化创作趋势大行其道。前者制造出了众多画家村,后者表现为“新卡通一代”蔚为风尚。卡通一代涉及60后—80后几代艺术家。从中还变幻出了“新卡通一代”,他们以围绕动漫、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表现新新人类的生存状态。这既为四川美术创作注入了新的具体性,同时也推动了创作生态的商业性转化。

 

2010年代:在当代艺术剧场化与重返自然与传统之间

对四川美术来说,2010年代是一个复杂变异的时代,表现为:第一,经过艺术市场的震荡以及房地产、文化产业的介入,艺术家的“部落化”生存发生了重组与分化,有的画家村提高了档次并稳定下来,有的则遭到了解散;第二,艺术家依靠符号化维持创作的局面难以为继。在当代艺术领域,一批年轻艺术家们继续从高科技、新媒体和时尚文化中寻找出路,但却付出了思想性被日益抽空,炫技化、剧场化日益占据主流的代价。与此同时,另一个趋势出现了,那就是重返自然与传统,向艺术的本源问归宿。实验艺术中的“溪山清远”、绘画中的写生潮以及书画领域的种种对传统和民间艺术的借鉴、对非遗文化的发掘,都表现了这一趋势。

 

2010-2020之交:主题性创作的回归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对这个伟大时代的积极回应,四川省文联与美协加强了对全省美术工作的组织和引领,采取具体手段,引导主题性创作的回归。2015年5月23日在四川美术馆新馆隆重开幕的“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以及2022年5月18日在同一地点开幕的“天府天工·四川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代表了有组织引领主题性美术创作所取得的实绩。

 

 

“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开幕式 2015年5月23日

 

两大展览都出自四川省文联、美协策划和组织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它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植根天府地域文化,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体现了新时代文联和美协在广大美术创作者中间发挥的向心力和引导作用。

 

这些工程所采取的集采风、创作、展览、出版、收藏为一体的方式,体现出明确的方向性、规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有便于参与者在某个时段摆脱个人事务的牵绊,集中精力,围绕特定的主题,悉心投入到采风、构思与创作活动中。特别是统一行动的采风活动,还为各不同职业身份的美术家创设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进入某个相对陌生的场域,见识新人、新事和新景象,得到新的领悟,受到新的触动,潜移默化地受到主题教育实践熏陶,从而增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行动意志,超越“小我”束缚,更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抒写伟大的时代,表达人民的心声,做无愧于新时代的人民艺术家。

 

作者简介

吴永强,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画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策展委员会副主任、钢笔画艺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书画与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

 

2023年1月11日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