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在川大艺术学院成功举办

“共在 共情 共生: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览

主办:

四川美术学院

四川大学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承办:

重庆城市形象设计研究院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总策划:

唐青阳、庞茂琨

学术委员:

张杰、焦兴涛、魏东、杨梁相

姜晓萍、王天祥、武小川、谢亚平

彭肜、支宇、赵志红、吴永强

李树、李龙

学术主持:

黄宗贤

艺术总监:

何宇

策展:

屈波、熊宇、周晶、杨方伟、刘也

策展助理:

张念利、周子仪、舒玉婷、余沛轩、王玮、王蕾

项目开展时间:2020年3月-2020年11月

展览开幕时间:2020年11月27日15:30

线下研讨单元:2020年11月27日9:30-15:10

线上研讨单元:2020年12月5日16:00-23:00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27日-2020年12月20日

展览地点:四川大学美术馆

第一单元:营造的风景

第二单元:古今的邂逅

第三单元:网联的世间

第四单元:流衍的原乡

第五单元:弥散的地方

2020年11月27日,由四川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重庆城市形象设计研究院、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承办“共在 共情 共生: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览开幕式及研讨会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四川大学副校长褚良银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教授,四川省美协副主席、秘书长杨梁相,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科研处处长潘召南,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王天祥,四川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杨一博,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玉芳,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贺阳,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卢文超,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陈刚,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常培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闻翔,四川省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艾莲,成都博物馆研究馆员、皮影木偶部主任李龙,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郝斌,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冯雪峰,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杨光影,文轩美术馆馆长蔡家骏,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熊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肜、支宇、赵志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何宇,来自各省市高校的教师代表、参展艺术家代表令狐昌元、李想、翟一涛、陈胄、任一飞以及本次展览的策展团队四川美术学院屈波教授、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副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周晶副教授、杨方伟博士、刘也博士等出席了本次展览及研讨会。本次展览开幕式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熊伟主持。

开幕式上,四川大学副校长褚良银教授为本次开幕式致辞。首先,他代表四川大学向所有关注及支持学校发展的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感谢,并对四川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他强调,美育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新时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文科建设和艺术教育的核心。此次展览将会促进面向社会的美育体系的探索,将会产生相应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效应,最后他祝愿研讨会圆满成功。

四川大学副校长褚良银教授为本次开幕式致辞

随后,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教授为本次研讨会致辞。他强调,美育成为文化战略与学界的课题,其中的枢纽与关键是艺术公共性的认知、建构、重识与拓展。四川美术学院多年来扎根于中国现实,表现中国经验,此次展览及研讨会是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语境中,实施公共艺术行为计划,展开对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中国经验的模式与研究,更是对新时代新需求做出的积极回应。同时,他代表四川美术学院对本次展览及研讨会提供大力支持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教授为本次研讨会致辞

最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教授致辞。他强调,此次展览不仅践行了习总书记关于发展社会美育及精神的建议行动,也是对接成渝双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的文化行动,更是四川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成渝两地高校回应当代艺术转向的艺术行动,体现了高校的价值取向、责任担当与艺术创新精神。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教授致辞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熊伟主持开幕式

此次研讨会以“社区美育的机制建构”、“社区美育的美学向度”、“社区美育的社会语境”、“社区美育的历史与现状”四个分论题开展研讨,参会学者从不同视野和角度对社区美育的相关议题进行了论述,从具体视点出发,对今天中国社区美育的研究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专家发言摘要

第一场

社区美育的机制建构

主持人:何宇

发言者:魏东(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发言题目:社区美育的重要性、美育进行时与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与四川美术学院的合作与展望

发言摘要:2018年习总书记为新时代的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社区作为地元共同体,是美育落到实处的重要载体,社区美育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跨部门、多系统的运营工程,有必要建构新时代的美育体系,要设立一个统一的机构,思想。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逐年发展,不仅对社区进行全年龄的探索,更是对网络虚拟社区展开了实际性的探索和理论的思考。

发言者:焦兴涛(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

发言题目:从参与式艺术的艺术实践到社会美育的社会实践

发言摘要:以在羊蹬的艺术实践为例,呈现了中国现当代社会现实状况、社区民众需求的缩影,进而以这个例子谈到艺术实践如何介入现实与满足这项需求,提出我们应当对艺术活动与政府的联系状态、艺术团体怎样在社会美育中把我自己的角色有所思考。

发言者:黄宗贤(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

发言题目:艺术转向与美育担当

发言摘要:50年代以来到新中国以后,发生了三个转向,一是从山林转向街头,艺术由文人占据主导地位的话语权转向民间。二是从雅集转向普罗,是一种文化权利的转向,让无产阶级更有话语权。三是从文化转向家国。在当前介入社区艺术的美育趋向,是既要关注社区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对表层美学的需求,也要关注如何构筑精神原乡。中国当代艺术是发展的重要空间转向,艺术介入社区绝对不是一种补偿,更不是一种空间点缀,而是生态重构,这也是艺术介入社区、公共空间的重要使命。

发言者:李龙(成都博物馆研究馆员、皮影木偶部主任)

发言题目:博物馆如何介入社区美育

发言摘要:社区美育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责和价值导向。博物馆通过展示艺术品来达到社会美育的效果,传统博物馆不仅导向社会美育的结构与价值观,还会掺杂着技能和知识层次的传递。博物馆实践社会美育和社会教育的要点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平台,以及展览中的古今对话。机制建构在实践层面可能会实现四个融合。一是场域融合,二是跨专业融合,三是语境融合,最后是所有的艺术创作、博物馆、美术馆开展社会美育都要注重在地性。

第二场:

社区美育的美学向度

主持人:黄宗贤

发言人:卢文超(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发言题目:对社区美育美学向度的思考

发言摘要:艺术家应当重点关注艺术作品的物质形式与它要表达的观点之间的平衡,而在当代艺术愈发观念化的趋势下,也应当注意如何让观念表达更加流畅,契合于物质形式;传统手工艺承接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而作为当代艺术的新媒介,它要发挥什么样的美育效果是需要考虑和把握的;在当代新的传播语境与传播形式下,社区美育很有可能产生超出社区的大范围影响,艺术介入社区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何种艺术介入社区,二是艺术介入何种社区,在进行社区美育的活动中应当多元地考虑问题。

发言人:杨一博(四川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发言题目:社区美育美学理论的缺失和重构的可能性

发言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学和艺术基本分道扬镳,这造成了美学理论的缺失,也使得社区美育与美学分道扬镳。我们可以尝试制造美学理论芯片,从具体的美学实践生长出理论。如果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套理论嫁接到社区美育当中,使它有一个理论支撑,或许可以引起我们的历史意识,使艺术来让我们得以理解社会,也使社会理解艺术。

发言人:常培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发言题目:艺术介入的有效性和现实性问题

发言摘要:艺术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但可以发现、提出、呈现问题,艺术家的价值主要在艺术转换,将普通事物转换成艺术作品,目前当代艺术最为常见的问题是以支点为原点,将科技、伦理、社会、权利、道德等要素来作为把握、创作艺术作品的元素,是本末倒置。美育是感性教育,艺术要介入社会,要考虑到社区民众的生活感受,也应当为民众提供一种不同于社会现实的、不同于社会现状的艺术样态,对抗让感性不断麻木的生活生存状况,要激发对环境、生活新的理解,艺术家应该给出艺术形态来。

发言人:支宇(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抵抗无机,看护偶然

发言摘要:计算机技术在诗歌写作、影视创作、视觉传达中都有巨大而高效的能力,人类的算法时代已经把偶然的东西彻底消影在感知之外。而美学、艺术是知觉性的,必须要塑造肉身的感官,不管在做博物馆式的当代艺术创作,无论是技术、计算机艺术,还是在具体的社区当中,我们要捍卫有机和偶然性,让所有的主体从一个被算法、技术、被社会结构控制的知觉无法自由的审美主体、变成有机的偶然的审美主体,用修辞性的隐喻思维来重组超元的可计算的主体。

第三场:

社区美育的社会语境

主持人:彭肜

发言人:闻翔(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发言题目: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

发言摘要:社会美育是当代艺术的连接点,艺术家当走入社会,用作品来呈现和反应社会,另一方面,也要用自己的作品介入社会。艺术为何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家的参与和艺术独特的角色到底能为社区带来什么,艺术在社区美育中的角色恰恰提供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所谓的社区美育就是要重新找回社区的精神意涵。

发言人:赵志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从设计师角度谈社区美育

发言摘要:设计师在做乡建、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有整体观的设计原则,保留社区的原始风貌,避免破碎化、符号化、浅表化的现象,还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生态的承载之间的矛盾。而在某些拥有自己的民族符号的社区,设计师应当在设计过程中避免破坏当地文脉。

发言人:冯雪峰(德克萨斯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题目:从人类学角度讲艺术教育

发言摘要:艺术是一个有创造性、偶然性的过程,艺术家应当使自身在场而与其它为人的、非人的参与者有所连接。美育是感官教育,要使我们意识到人与其它万物是互相牵连的。当我们思考未来,不应只去构造一个美好的想象,而要想最根本的如何生存的问题,艺术教育应当探讨这个问题,尝试不用征服的思想去思考答案。

发言人:杨光影(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讲师)

发言题目:网络社区的嬗变与艺术传播的新方式

发言摘要:本次展览越不艺术越有趣,“不艺术”意味着艺术或许有了新的可能。艺术有三大范式,当代艺术的范式转变为“方法”,即如何有效回应一些现实、哲学的问题。当代社区逐渐变成了一种符号性的交互而很难说拥有实体,例如“抖音”这类网络社区。从前参与式艺术是一种介入,而如今介入是不够的,应该是文化的再生产,审美的再生产,图像的再生产,经济的再生产,形成美育的虚拟社区感。

第四场:

社区美育的历史与现状

主持人:支宇

发言人:彭肜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全球化时代的社区美育》

发言摘要:从2015年到2020年,彭肜教授在五年间举办了六次“触摸经典,发现经典”的展览活动。这些活动以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的互动、东西方艺术与美学的互鉴、艺术和生活关系的重构为主要探索方向,尤其强调艺术史学生和画家们面对面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在这些活动中,除了较为严肃的研讨,也有着较为放松和愉悦的交流。而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的互动,恰恰体现了社区美育的宗旨。

发言人:陈刚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发言题目:《从实践角度看社区美育》

发言摘要:艺术起源要比教育更早,而美育则要等到艺术被加以总结才能进行;社区是社会结构的元素,而艺术则是社会性能——陈刚副院长先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解释了“社区美育”的主题,而后又提及身边依旧有很多人对艺术的理解十分不成熟。因此,我们才更应该从象牙塔走向下里巴人,从美术馆走向社会。陈刚副院长还表示,艺术家在社区美育中控制着艺术和非艺术成分之间的分寸,在艺术和社会结合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更应该在社会中实践,而不是自说自话。

发言人:艾莲 (四川省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发言题目:《社区美育的历史追溯和思考》

发言摘要:从社区一词出发,外溯到西方,对中国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美国哲学家杜威。他非常关注做与授,主体和受众两个方向的双向互动。而他的学生李普曼则与他的观点截然不同,坚持精英主义观念。从二者的观点,能追溯“社区美育”中“社区“概念。此外,近代中国也有以美育带动教育、和今天社区美育类似的概念。最后,艾莲女士表明,进行社区美育,不能传化成社区艺术教育,也希望社区美育能够写入”十四五“的规划。

发言人:李想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发言题目:《广福村公共艺术项目介绍》

发言摘要:广福村是四川郫县的一个村落,这里的韭菜和生菜产业十分成功。在当地政府的需求下,西南民大团队思索如何在物质丰富的条件下提升村民的美育和文化素质。基于项目特点,李想老师团队总结、思考了以大学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如何与乡村大众文化如何结合、如何在政府的部分主导下建立起制度民主的两点问题,并且还就此介绍了项目中的主要作品。

发言人:张文忠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关于社区文明祭祀的分享》

发言摘要:张文忠教授主要介绍了兰州当地祭祀不文明风俗以及西北师范大学对此的应对举措。他认为,祭祀风俗的规范和改变也是设计师们的责任。因此,他把这个议题带入了学校教育课程中,从2015年开始,已经形成了不同学科学生的900多套方案,也让学生树立起做艺术工程师的目标。

发言人:郝斌(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发言题目:《关于古元先生案例的学习》

内容简介:郝斌例举了古元的例子,通过其成功案例来总结当前社区美育的方法。古元与当地老百姓多接触多交流,深入到群众中去。使自己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也是从当地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深扎此地。并且对于一些当地人不喜欢的形式时刻做出改变调整,最终实现社区美育的主题与当地共生,使社会美育得以实现。

展览现场


供稿: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长按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四川美术网服务号”


2020年11月29日 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