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个展“三种消逝”


艺术家:李俊

策展人:崔付利

出品人:易雁

展览统筹:寇晓

策展助理:康可琦

展览开幕时间:2019/2/23 晚上7点

展期:2019/2/23-2019/3/23 12am - 9pm (周一闭馆 | Mon. Closed)

展览地点:亨曼画廊(成都魁星楼街14号附四号)

展览前言

存在、虚无和个人意志 ——李俊个展《三种消逝》

崔付利

从摄影的纪录功能,瞬间性、真实性或许是摄影的魅力所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对“瞬间”、“真实”等这些约定俗成的概念抱以何种追问和态度,如果依靠感知作为真实、存在的判断依据又是否牢靠。我们总是习惯用一个概念化的词语去界定某种更具可能性的现象,这本身或许就是一个荒谬的行为。所以,在面对李俊的摄影作品,我更是保持着一种警惕态度。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思辨型的艺术家,更多是因为他作品中本身就带有一种游离状态。这种游离状态又不囿于画面,而是发生在真实与幻象、存在与虚无、感性与理性等多种对照中。最让我不解的是,这种“游离”中又夹杂着某种牢固的个人意志。所以,我曾经在跟他的访谈中提及,似乎他的作品就是一个矛盾体。本次展览展出了李俊近年来“无常时”、“物影”、“记之暗面”三个系列的摄影作品。“无常时”是李俊持续四年时间在自家封闭的室内完成的系列作品,虽然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菜刀、木材板、啤酒瓶、遥控板等司空见惯的日常物品,但李俊并不是讲这些具体的实物直接呈现,而是长时间的灰尘累计所形成的痕迹。李俊将实物抽走后所留下的轮廓成为焦点问题,存在究竟是如何“存在”的?不管我们如何去界定李俊作品的表现形式,关键是他在对既有经验,对固化的概念发起了一场挑衅。存在是否真的“存在”,“不存在”是否意味着真的不存在?如同拉康对真实界的界定,或许真实界就存在于真实与虚幻的交叉处,它是某种无法表现的存在,如同透视在绘画中的消失点。

李俊-被剥去血肉的鱼-摄影-艺术微喷-60cmx75cm-2011

李俊-有时候兜里只剩下一个-摄影-艺术微喷-60cmx75cm-2009

李俊-摄影-艺术微喷-80cmx120cm-2016

李俊-物影no.4-摄影-艺术微喷- (70X104cm)-2014

“物影”系列是“无常时”系列的延续和深化,如果说“无常时”还能够给观者在感知上建立“存在”与“不存在”的视觉关联,那“物影”绝对打破了观者在视觉经验的感知逻辑。因为李俊将一切可以带有辨识性的形象全部抽离,甚至消解掉观者的感知基础。但不能感知是否代表它真的缺失呢,比如时间、互联网、信息等等。在这个系列作品中,我曾经认为李俊在用“不存在”来反证“存在”,但今天才突然发现,无论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已经都没有那么重要,也没有那么绝对。这比“无常时”也更加接近他本人所追求的虚无。

绿色床单上的手.一个穿红色拖鞋的男人.峡谷中黄褐色的岩层和江上的小渔船,艺术微喷,120cmx150

一对曾经的恋人朋友.男子杳无音讯.女子嫁为人妇.无人的灰黑色巷道高墙上有锋利的防盗钢条,艺术微喷

在他最新系列“记之暗面”中,李俊将之前拍摄的照片重新放置到相机内部,让光线穿透图像在底片上感光成形。李俊将这一过程称之为“显像的图像重新回到相机母体内部”。可以说,李俊将摄影的“结果”打回了原形,我曾经评价他的“记之暗面”是一种既非对象亦非主体的状态。因为摄像成相的“结果”既是他创作的主体,也是再次成相的对象。反之,它既非对象亦非主体。从最终的成相结果而言,“记之暗面”是抽象的,但是它和现实却有着直接的关联。因为重回相机母体的图像都是他之前所拍摄的具体形象,有家人、朋友、建筑、事件等等。在光线重新覆盖图像的同时,作为个体的李俊,个人经验的虚无感或许较之“物影”系列更有一种切肤感。

李俊-给自己准备的遗像-摄影-艺术微喷-60cmx75cm-2008

李俊-摄影-艺术微喷-80cmx120cm-2016

李俊-摄影-艺术微喷-120cmx300cm-2017一个抽烟的女子.公交车的蓝色座椅.无人的剧场.

最后,重新回归文章之初我提到的“个人意志”。或许,我们在观看李俊的摄影作品时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被其“绑架”。当然,“绑架”在这里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个体观看经验的设定。我很难用具体的文字来描述“个人意志”,更不想用生硬的概念去限定它更多的可能性。如果说“存在与虚无”是李俊三个摄影系列的显性线索,我个人更觉得“个人意志”的明确化则是一种隐性逻辑。无论是“无常时”对实物的抽离,“物影”对“不存在”的明确,还是将图像重回相机“母体”,李俊的“个人意志”是越来越清晰和坚定的。虽然我不能妄议他的“个人意志”成功与否,但从艺术家个体角度和创作的方法论而言,“个人意志”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长按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四川美术网服务号”


2019年2月22日 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