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科:方竹杖的文化溯源与再造——以尹统《直节方竹62杖》作品为例

摘要:方竹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其形态独特、耐寒耐旱、观赏价值高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竹被赋予了多种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正直、坚韧、高洁等。宋代诗人张咏在他的诗歌中对方竹进行了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他对方竹的崇敬和敬仰之情。明代思想家李贽在《方竹图卷文》中阐述了爱方竹者和方竹的关系以及人们对方竹的欣赏和喜爱。方竹与佛教渊源深厚,其方圆空性的特征与佛教禅理异曲同工。本文旨在探讨方竹杖的历史与青年艺术家尹统《直节方竹62杖》作品所蕴含的方竹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并阐述其在当代文化中的价值。

 

关键词:方竹;方竹杖;传统文化

 

一、方竹的概况

 

方竹,一种独特而珍贵的竹类,它的名字虽然平凡,但形态却一点也不平凡。方竹的形态特征是茎具四棱,故而得名“方竹”。方竹原产于中国西南各地,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和广西等省区,日本、欧美等国家也有分布。

 

方竹的生长环境独特,它喜欢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谷或溪谷两侧,以及山坡的林中。这种竹类对于气温的要求较高,通常在气候凉爽、雨量充沛、湿度大的地方生长得最为茂盛。方竹的这些生长环境特点,也使得它在中国南方一些山区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方竹的用途广泛且重要,它不仅可用于观赏,还可以用于制作工艺品和日用品。方竹的竹秆粗壮,纹理细密,色泽优美,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因此常被用于制作家具、建筑材料等。此外,方竹的笋也是一道美味的山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爱。方竹的这些用途,使其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方竹的精神价值

 

方竹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用途上,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精神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被赋予了“气节”、“高尚”、“坚韧”等众多褒义,而方竹作为竹子中的一种,也承载了这些精神内涵。例如,方竹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就被人们用来比喻为人的精神气节,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歌是当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咏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写了很多关于方竹的诗。

 

方竹其一

张咏

笋从初箨已方坚,峻节凌霜更可怜。

为报世间邪佞者,如何不似竹枝贤。

 

“笋从初箨已方坚,峻节凌霜更可怜”,说竹子从笋壳开始就直立向上,方形的竹节在凌厉的寒霜面前更显坚贞可怜。诗人借此表达了方竹的坚贞品质,即坚定、高洁和正直的品格。

 

“为报世间邪佞者,如何不似竹枝贤”,诗人希望那些邪恶佞邪的人能够学习竹子的品质,像竹枝一样贤良。表达了诗人对于邪恶之人的谴责,对于高尚品德的崇敬和追求。

 

方竹寄苏内翰

张咏

一寻方直剪湘烟,欲寄先悉见赏难。

指佞扶危两堪试,惟凭不作瘦藤看。

 

“一寻方直剪湘烟,欲寄先悉见赏难”,描绘了方竹的形态特征,竹身七八尺见方,直挺而上,似乎要冲破云霄。诗人想要将这种方竹送给苏内翰,但是又担心对方不欣赏。这里既有诗人对于苏内翰的敬重和谦逊,也有对于两人心意相通的期待。

 

“指佞扶危两堪试,惟凭不作瘦藤看”,诗人说方竹可以用来指斥奸佞、扶持危难,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良伴。而“惟凭不作瘦藤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苏内翰的期许和信任,希望对方能够像方竹一样,坚韧不屈,不做出卖灵魂的事情。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方竹图卷文》中阐述了爱方竹者和方竹的关系以及人们对方竹的欣赏和喜爱。或曰:“王子以竹为此君,则竹必以王子为彼君矣。此君有方有圆,彼君亦有方有圆。圆者常有,而方者不常有。常不常异矣,而彼此君之,则其类同也,同则亲矣。”然则王子非爱竹也,竹自爱王子耳。夫以王子其人,山川土石,一经顾盼,成自生色,况此君哉!且天地之间,凡物皆有神,况以此君虚中直上,而独不神乎!传曰:“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方竹会因为被欣赏和喜爱而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已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方竹与佛教渊源深厚,其方圆空性的特征与佛教禅理异曲同工。相传,法华方竹源于西域佛国天竺(今印度),乃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带回的宝物之一。唐僧回国后,弟子云游四方,将方竹择地栽种,但成活极少。后有一高徒在太湖龙山宫对面山麓遗址建法华寺,又在院内种方竹苗。不知是真有佛祖灵光护佑普照,还是由于龙山夜雨滋润,这异乡奇竹,竟在法华寺内长得茁壮茂盛,郁郁葱葱。这就是传说法华方竹的来源。如今,这些方竹已成为法华寺的一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三、方竹杖的历史与尹统的《直节方竹62杖》

 

唐代段公路《北户录》中记载的一段文字:“澄州产方竹,体如削成,劲健堪为杖,亦不让张骞笻竹杖也。其融州亦出,大者数丈。” 描述了澄州产的方竹,竹身削成方形,坚劲有力,可以作为手杖,与张骞的笻竹杖相比也不逊色。

 

方竹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被视为一种吉祥物,常被用于装饰庭院或制作工艺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方竹杖也经常被描绘为文人的随身之物,寓意着主人的气节和风骨。方竹的生长周期长,寓意着稳定和长寿;其形态独特,寓意着个性张扬和与众不同。方竹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古今谭概》中关于方竹杖的故事,讲述李德裕在任廉访使时赠给一位修行高深的僧人一根方竹杖,这根方竹杖出产自大宛国,坚实而正方,竹节四面相对。后来李德裕再次回到浙右镇守,发现这位僧人还活着。他询问僧人是否还保存着那根方竹杖,僧人拿出来给他看,但原来方形的竹杖已经被他打磨成圆形并上了漆。李德裕感叹不已,于是当时有人写诗感叹:“削圆方竹杖,漆却断纹琴。”老僧弄巧成拙,削圆方竹,就是如同给断纹琴重新上漆胎,有点不识金镶玉的感觉。

 

“规圆而漆之”是最早出现有记录的方竹杖制作工艺。老僧应是极为珍惜卫公所赠方竹杖,不然就不会施漆保护和“至今宝藏”。削方为圆应是无心之事。只是无多余的方竹进行长期的实践,吃了无经验的亏。不过从做漆的角度讲,如竹材不进行拨油处理,漆很难附着在竹子表皮,剔青是最便利简单的处理方式。老僧应该只是简单刮去竹青,而非大刀削圆。

 

方竹并非正方,只是近方,方是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期盼。方竹剔青,尤其刮平了竹节处的竹节线,山林之气就会顷刻消失,在视觉上看方竹,也就不那么方了。另外,方竹与其他竹子有所不同,表面并不光滑,除外形近方外,自身带有防御机制,如竹杆生满细小毛刺,节若束针,这也是其他竹子不常见的特征。老僧不缺一圆杖,但带刺的竹杖握起来定不顺手,“削圆”也就符合常理。况且,老僧“道行高孤”也是大智慧之人,又何不识方与圆?只是与卫公所处身份不同,双方对待方竹杖的心境也有所不同,老僧为方外之人,讲圆融通达,追求的是法海圆融,杖可为圆。而李卫公身为官家,行不方,则无以立身。人活于浊流又离不开浊流,只有立于浊流之上,杖当为方。

 

 

尹统 《直节方竹62杖》 2023

 

青年艺术家尹统将所做的方竹杖取名为《直节方竹62杖》“直节”来源于北宋范仲淹《依韵和庞殿院见寄》“直节羡君如指佞,孤根怜我异凌霄。”结合方竹的文字记录,直节更能准确的概括方竹守正不阿的气质。

 

 

尹统 《直节方竹62杖》(局部一) 2023

 

 

尹统 《直节方竹62杖》(局部二) 2023

 

 

尹统 《直节方竹62杖》(局部三) 2023

 

 

尹统 《直节方竹62杖》(局部四) 2023

 

《直节方竹62杖》杖首的位置削圆为方,并涂朱漆,如一块红方印立于杖顶,此处为杖帽。杖基底部位置配方圆铜件,施黑漆。杖帽与杖基两点如一条绳两端的绳结,关住了杖向上之气的消散,托起杖向下之力,两个点形成了杖的气。杖首位置留竹青和穿小孔,小孔为杖眼,便于携挂饰物。往下两节剔青,露出竹骨为杖颈。杖身位置留青并朱漆书写文字。

 

 

尹统 《直节方竹62杖》(1/62,L:148cm) 2023

 

 

尹统 《直节方竹62杖》(56/62,L:152.5cm) 2023

 

世人爱竹,也常以竹自愈,不过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更要做一根有操守的竹子,若遇到邪恶,那就化身为杖,将之驱赶,这是《直节方竹62杖》创作的意义所在。

 

结论:

 

方竹杖的制作不要有过多复杂的工艺,复杂的工艺就意味着耗时费力,并不便于方竹杖文化的推广。方竹杖的制作只需削、刮两个简单的动作,通过一定的比例留下竹青,就是削方、刮青、留青三个要素。

 

方竹的竹材产地较广,任何人只要留心,便可以获取材料,稍微加工即可制作成一根方竹杖,赠予身边有需要的人。正因为制作方法简单,所以为方竹杖找到了一个最合理、最基础,最难超越的呈现方式。这种方式是尹统的坚持,也是其独创,更是其对传统文化的溯源与再造。

 

在今天的社会中,方竹杖的再现给予了我们启示,我们也可以从方竹杖的形象中汲取力量,追求美好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本文作者:黄明科(四川美术网总编辑、成都市文艺两新联合会副会长)

 

2023年10月18日 21:29